期刊信息
 

刊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曾用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农业管理科学
主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ISSN:2095-7327
CN:37-1500/S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22940
数据库收录: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高校,大学生,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高职,农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新工科人才培养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研究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5-18 00:5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引言 新经济发展形态下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渐融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模式中,高等工程教育从人才战略发展角度,在新工科内涵、教育特征、建设条件与发展上,形成

0.引言

新经济发展形态下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渐融入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与模式中,高等工程教育从人才战略发展角度,在新工科内涵、教育特征、建设条件与发展上,形成了新的战略高度,即新工科人才建设需要融合不同主体,建设多国际关系合作、多项目交流合作,积极鼓励多方共同参与,力求探索新工科的发展新结构、新体系和新范式,构建开放式教育平台,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人才战略发展的核心竞争实力。 而多主体管理协同在于产学教育的深化融合,围绕校企合作办学、协同实训基地、创新教学模式,强化传统工科教育教学及实训的升级改造,形成创新管理与协同的人才培养环境。 以新工科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形成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明确高等工程的育人定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传统教育局限性,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这本书的另一个最不容错过的细节,就是最后几页的“找一找”。作者将书中出现的所有昆虫的名字都对照着画面一一标注在纸上,让我们可以边读故事边去查找那些自己平时虽然见过、却叫不上名字的昆虫。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最喜欢的事莫过于边看绘本,边在书末的大拉页中寻找那些自己不认识的动植物名字:喜欢在竹竿上筑巢的虎斑泥壶蜂、趴在便便上吸取“钠”的台湾琉璃小灰蝶、爱在花丛中穿梭的大卫细化金龟、拥有特殊气味的“驱虫大师”香樟树……一共100多种动植物,让你全然置身于昆虫世界,其乐无穷,给我阅读中平添了许多乐趣。

我想起二丫说的那个马脸,大概就是这个畜生。可怜二丫那样单薄的身子,么样经得起这畜生的糟蹋啊。二丫叫他们糟蹋死了,我的阿黄也早变成了一抔黄土。我感觉周遭充满了恶狼的气息,我像是陷在鬼气森森的泥沼里,拼了命地招手,却还是一点一点地沉入深渊。泪水漫出我紧闭的双眼,这濒死的一刻,像一百年那样漫长……

1.新工科内涵及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的分类

1.1 新工科内涵

新工科是教育部站在新高等教育新视角,教育方向框架涵盖“千生计划”、“复旦共识”等。 新工科人才培养贴合国家战略发展要求,为新经济与新产业培养大量工科人才, 立足于高等教育新计划改革,注重综合性学科发展,突破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多高校开展项目合作。新工科人才培养下的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具有产业化、协同化、多元化、交叉性和创新改革等特点。 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从单一教学主体转化成多方合作,其协同机制下的产业学院是此项改革的重要产物,其本质在于通过多教学主体实现产学互助、校企合作等协同机制。

1.2 新工科多主体人才管理协同机制的分类

第一,校企合作办学。高等教育院校和组织机构、社会企业等展开多方校企合作,确定目标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平台、从业范围或领域,多方协同参与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效果评价,实现对应市场需求的跟踪教学与教学质量的制度化和标准化, 深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第二,创新创造人才培养工程。 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教育教学立足点,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教育教学中,倡导师生互动,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并按照学校教学条件,积极推广和设置在线教学方式,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工科产学教育平台。并且,扩大师资教育质量和规模,注重学生对新工科的实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水平,推动教学理论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第二,培养新工科专业人才。 新工科的多主体管理协同教育面向新兴产业群,坚持工程教育原则,力求培养大量的新工科专业人才。建立多主体管理协同教育机制,以新工科学生为主体,建立院校、政府、企业多方主体的协同管理,形成创新协同的新型教育形式。 新工科人才培养,不仅局限于现有学科教学课程,同时还扩展了相关系统的工科信息技术。 深入贯彻“CDIO”模式,即项目驱动,搭建校企合作教育实践环境,突破单一理论实践教学的局限性。 形成理论知识、项目实践、创新创业新工科多主体管理的协同教学新模式,以高等教育院校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储备发展方案。

吕凌子的意思是,既然索赔没了指望,就是借钱也得把这个事情给结了。肇事者是她的丈夫,丈夫虽然不是故意所为,但毕竟对一个无辜女人造成了难以启齿的伤害,这种伤害也许是无辜女人一辈子的心理阴影。钱不是万能的,然而除了钱,吕凌子实在想不出比这更好的解决办法。

第四,构建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 新工科人才培养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的创新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开放式办学理念的贯彻落实。 通过“政产学研”教育模式,确定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政府、组织机构、 企业和高等教育院校等不同主体参与到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中,促进产学结合、教育改革的教育协同机制。

2.新工科人才的社会供需现状及发展意义

高等教育院校在新工科环境下, 都在积极的探索新教育发展形式,借此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力图为企业、社会和国家培养大量新兴产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由于人才市场的单一供需教育格局已无法适应新工科产业化发展,多方主体开始逐渐认识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转型向产学结合、多区域、多领域、多主体、多层次的管理格局。面向新兴高端产业和新经济政策,应坚持创新产业学院建设,实现多学科融合交叉,以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学科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走新工科信息化改革道路。主要以地区高等教育院校为依托,与区域性经济发展相协调, 切实加强新工科高新技术的成果转化能力,致力于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推动地域性新工科教育、新兴产业、新发展模式和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社会供需现状及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

2.1 新工科人才的社会供需现状

新工科人才培养中,以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为导向,构建新工科特色专业群,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知识融合能力和实践能力,面向市场经济对人才发展的需求,建立个性化、差异化、多层次的新工科教育教学结构。在多主体管理学协同中,高等院校与地区企业、组织机构、政府共同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指导中心”,有效发挥各自资源,形成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协同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切实保障协同管理教学与市场新经济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其次,新工科教育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在理论知识、实践应用教育等方面分配权重不均衡问题,教学评价也表现不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对于技能技术操作实践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深入贯彻工程教育的实践性指导意识。并且,相比较传统实习平台教育,企业处于成本支出或生产安全,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培训,造成新工科的工程教育实践与社会生产相脱节,造成大部分的工科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低于理论知识水平,甚至是“眼高手低”。另外,新工科的工程教学体系中,缺乏对市场升级转型、新兴产业的规模化和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认识,学生专业知识或实践课程无法对应市场行业发展要求,应用价值低于企业对相关职位的要求。

2.2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多主体管理协同教育的发展意义

“你又错了,天下既大,气量就不能太小。”刘雁衡的口气是淡淡的,然而也是傲然的,“不管你所说的那两位是谁,至少要再加上一个。”

“这种说法属于偷换概念。”湖北省中医医院老年病科学科主任医师谭子虎介绍说,冬天因为晒太阳少导致人体骨骼出现的钙流失等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春、夏、秋3个季节弥补回来。骨头变脆是一个长时间渐变的过程。冬天骨折多可能与冬季地面变得坚硬,且与人们衣服穿得比较厚、行动笨拙,在冰雪天容易滑倒有关,中老年人尤其如此。因而,冬天比其他季节更容易让人滑倒和骨折,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冬天骨头会变脆。

高等教育院校在新工科教育方针指导下,可以抓住教育教学发展机遇,积极创新改革新工科教学内容、方式和培养机制,打破传统教育教学对人才培养的束缚,力求为学生提供多渠道人才实践平台,形成产学结合、多校联盟、多主体协同育人的联动办学机制,借构建新兴产业、新工科改革、新经济形态的多学科教育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培养新工科人才的实践操作和创新创造能力。力求新工科的工程化教育信息创新,谋求多主体协同教育,开展特色学科教学,为新经济市场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人才。

多主体管理协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构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办学,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新兴产业或新经济形态,构建多主体协同教育教学,其发展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促进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 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家大力支持工程创新教育,利用新教学模式开放条件,开展新兴产业学科的工程教育,例如:计算机软件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或物流产业等,结合专业特点及院校优势,形成相关优势专业的产学教学资源,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新工科产业群,对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创造资源共享型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与实践资源,结合产学教育理念创造资源共享型平台, 内化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建立多学科综合交融实践机构或组织等,改变传统单一教学模式,促进多企业、多院系、多专业之间的新工科交叉。 聚集新工科优势资源,实现教育教学、就业培训、研究开发、评价机制的相通管理平台,以新产业技术发展助推新工科产学资源共享的教育协同机制。

由图7可以看出,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节点骨架曲线各数据点具有较好的规律性,如图7中实线所示。采用回归方法对节点骨架曲线各阶段数据点进行拟合得到其四折线骨架曲线模型,如图8所示,OA、AB、BC、CD和OA′、A′B′、B′C′、C′D′分别为节点正向和反向加载的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段、屈服强化阶段和破坏阶段。节点骨架曲线各阶段拟合方程如表5所示。

第一,构建新工科特色专业群。 多方管理协同机制的基础要建立特色专业群,目标并非单一专业,而是围绕新工科类别融合相关学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方向,例如:物流专业的装备产业,亟需自动化系统专业技能人才,可构建物流装备的自动控制技术专业,整合现有学科资源,形成特色产业服务。

3.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的路径

3.1 建立特色专业群的协同化管理

首先,专业化教育教学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高等教育院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探索中, 存在课程内容与教育结构不相适应,尤其是教学实践模式的滞后性问题,教育教学内容未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更新或更新较慢等问题。 以及特色课程专业性不强,重点专业未得到政策保障,缺乏相应的专业性教学实践平台,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进度。

第三,多主体协同教学管理。高等院校应打破教学壁垒,采用多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多主体协同教学管理在原有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实现多渠道合作办学模式,其目的为以产业结合为发展平台,深化多方合作办学,例如:合作办厂、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实验室等。 高等院校与企业或组织机构共同创建优势新工科体系、共享发展资源、共同承担风险、协同融入市场,融合地区新工科产业资源,为实现新兴产业群创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在体现人才个性化教育。 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切实打造校内外合作实践基地,经过多方协商,共同制定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政策的教育教学方案,根据每年市场供需情况能动地进行调整。 在创新个性化人才模式中,应该参考多行业、多企业的资源设施,多方主体公共参与,根据市场新经济形态引入专业技能及岗位实践课程,校内外共同建立教育教学及产学实验基地。 由多方主体共同选举新工科项目制定或部门负责人,尤其是核心工科项目,应加大创新技术的教育教学与实践,培养适合市场需求、时代发展的新工科人才。

3.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强化管理协同能动性。 新工科多主体协同的建设中心始终围绕实习实践,因构建新学科训练体系,即将原有实习或实践课程占比提升10%-15%,将原有系统性、理论性课程内容渗透到基础知识教育阶段。 通过展开理论知识-学科综合-课题实践-协同创新四个层次展开校内外实践管理,将校内教学、校外实践有机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多主体协同、多方资源闭合的管理体系。

3.3 建立新工科教学实践基地

新工科教学实践地基,并非是某一单一学科实训中心,而是相同或近似领域的跨学科实训中心,例如:大数据云计算实训中心、现实虚拟双技术创新实训基地、新媒体产业群基地、网络工程与信息通信技术实训基地、AI 智能控制技术、物联网集成实训基地等。

第一,大数据云计算实训中心。 采用先进的云架构、实训设备,例如:网络安全、存储设备、服务器设备等,其中包括云架构前端运行处理设备,连接云终端和实验室,按照实际教育目标可自动调整虚拟云终端数量。与此同时,高等教育院校可建立校园官方云平台。其虚拟桌面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不集中、安全系数低、管理系数高、维护成本高等问题, 学生可通过平台实时掌握实训数据及系统动态资讯,增强了实训桌面可用性及优化构建。 总体上讲,虚拟桌面云已解决传统PC 端框架的一系列问题,综合评价等级较高。 在此基础上,有机统一高等院校教学资源和实训环节,利用云教学平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各种教学情境,创新教学教学模式,例如;实训操作、课题项目、在线实训等。

第二,网络工程与信息通信技术实训基地。网络工程及信息通信技术属于新兴产业群, 要求人才具备专业的工程技术及理论知识。在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切实结合网络工程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在实训基础上进行理论教学。 从课程到实训、再到毕业实际与项目课题研究,均在实训基地完成,起到双向能力的培养作用。

表7详细描述了较低听力水平班级在主测1中不同听力测试题型下的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和较高听力水平班级不同,较慢语速版本的测试材料可以使受试在短对话中得到明显高的平均分数(F=.159,Sig.=.691,t=2.763,p=.007<0.05 <0.01)。相反,受试在长对话(F=1.120,Sig.=.292,t=1.017,p=.311 >0.5)和短文(F=.193,Sig.=.661,t=.772,p=.442>0.5)中的表现并没有出现明显差异。

3.4 优化新工科教师团队

新工科社会行业需要大量技术型人才,产学教学模式下,可有社会企业、组织机构为高等院校提供相应新工科专业的软硬件设备设施,以及教学资源,例如:实验室、检测技术设备、实训中心、高级工程指导人员等。 高等教育院校到相关新工科对接企业或组织机构参加现场交流培训。 学校按照新工科教育师资力量,推荐优秀教师集中进行现场指导或视频在线教育,合格者可以获得企业资格认证证书。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院校还要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切实围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思想格局,帮助学生树立主流核心观、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并积极组织相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知识竞赛、座谈会、技术交流会、新工科与思政结合教育研讨等。 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教师和企业之间建立教育培训共享机制,并在此教育模式中建立“新工科+思政”评价反馈体系。

3.5 新工科高校教育与企业人才聘用的协同对接

新工科行业应与高等院校教育协同构建以学生的从业测评、企业入职培训、实习管理为一体的多主体教育协同平台。 企业可以从产学教育中,选用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新工科理念能付诸于行动的优秀毕业生进入企业。 在前期培训中,可以为优秀毕业生讲解新工科前言新兴技术,以就业平台、实训发展为中心,强化其新工科的实践应用能力。 或者举办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比赛,吸纳更多优秀学生参与到新工科技术创新训练中,为企业新兴高端技术的发展输送更多人才。同时,高等教育院校在多主体教育协同管理下,增加了学生竞争意识、就业率和生源,实现了协同管理成果的共享,促进了产学教育的良性循环。

4.结语

新工科教育大环境下,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的构建实现了新型产业和创新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以产学为中心的科教成果转化的动态系统,并与之建立的创新链和产学链。 积极鼓励地区高等院校、政府、企业、组织机构与学生多方的共同参与,所有参与方或个体形式的参与者都将作为产学发展的内在因素。 其中,企业作为资金所有者和人才导入方,参与产学项目或课题研究的一系列环节,并且从产学成果中获取一定比例的利益。高等教育院校作为实训基地的管理者,同时也为产学基地提供一定质量的人才资源。 政府为产学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导向,并鼓励优秀企业加入协同管理机制中。 本文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构建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是新经济形态下整合人才资源、创新教学模式的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范立南,李佳洋.新工科视域下多方协同产业学院的共建共管机制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01):129-131+143.

[2]王培良,李兵,王荣德,钱懿,杜树新.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18(03):45-47.

[3]郑亚,李坤鹏.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改革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0):31.

[4]陈志刚,陈茂,李梦奇,伏军,刘志辉.面向智能制造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35):1-2+22.

Research on Multi-agent Management Synergy Mechanism in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Lin Zhi-qi
(Putian University FuJian PuTian 351100)

【Abstract】In order to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new engineering talents,we will build a multi-agent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of multi-agent management synergy mechanism for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engineering connotation,multi-agent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lent structure,and strives to reform the new engineer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novation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goals.

【Key words】Talent cultivation;Multi-agent management;Synergy mechanism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一类结构化大型稀疏复线性系统的高效算法与理论,项目编号为JAT160450。

作者简介:林智期 (1980.7—),男,汉族,福建莆田人,硕士,莆田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27(2020)-02-0057-03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dnygcxyxb.cn/qikandaodu/2020/0518/355.html

上一篇:共享经济时代下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方法探讨—
下一篇:以提高空间利用率为目的的壁挂式浴缸设计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投稿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版面费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