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曾用名: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农业管理科学
主办: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ISSN:2095-7327
CN:37-1500/S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22940
数据库收录: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期刊分类:高等教育
期刊热词:
高校,大学生,高职院校,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高职,农村,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 ——深化升级乡村振兴(5)

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9 17:5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贵在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乡村振兴,重在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并指出“如果不沉

贵在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乡村振兴,重在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并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委政府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引导、强化督导推动,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调研座谈中,基层不少同志特别是农业一线的同志反映,这些年我市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相对弱了,无论是领导力量配置,还是扶持政策倾斜,都在弱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进党章,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农业农村工作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升级“潍坊模式”,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充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力量。建议市委、市政府组建高规格的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调整充实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力量,统筹协调指导全市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实施。二要制定高层次的乡村振兴规划。高标准制定《潍坊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专项工作方案,在理念、模式、机制、操作步骤等方面对标苏、浙、粤等先进地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工作标准,健全评价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体系。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完善提升本地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创出特色优势,打造示范工程。三要健全完善高效的督导推进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激发基层深化升级“潍坊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更多好的经验做法,全面丰富提升“潍坊模式”,形成更多更有成效的潍坊乡村振兴模式。

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根本要求。潍坊是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现代农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素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美誉。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创造了不少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贸工农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出自诸城、潍坊,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同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视察山东的重要讲话中,再一次提到“三个模式”。什么是“潍坊模式”?核心内涵是什么?成功之处在哪里?新时代应当朝什么方向深化提升?弄清这些问题,对于培育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潍坊模式”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所谓模式,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它是从不断重复出现的事件中发现和抽象出的规律,是解决问题过程中方式方法的理论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的“潍坊模式”,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国内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日渐统一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度出现比较严重的“菜贱伤农”“粮贱伤农”问题,农业持续发展面临挑战。迫切需要调整生产关系,创新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经营模式和运行机制,把千家万户的农民与瞬息万变的市场紧密连接起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保护农民切身利益,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潍坊模式”应运而生、探索形成。“潍坊模式”的核心是农业产业化。主要是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农业产业化的构成包括六个要素:一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二是立足于当地优势;三是实行专业化分工;四是形成经济规模;五是组织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六是实行企业经营。农业产业化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的形成,使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农民得到了组织,农业得到了改造,企业得到了发展,工业、农业、商业得到了结合,让农村经济顺利进入了市场经济大循环,解决了当时农业生产率低和比较效益低的问题。以现在的视角来看,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就是一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基石,其实理念与做法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借鉴意义。“潍坊模式”的特征是实践创新。潍坊模式的形成,不是无中生有、凭空创造,而是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和创新属性。潍坊早在8000年前就有人类居住,1500多年前就诞生了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齐民要术》,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重农桑、擅园艺、善创新,是潍坊很鲜明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农耕文明的深厚积淀与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在潍坊这片热土上薪尽火传,生生不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市立足于农业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商品经济、破解农户“小生产”与开放“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引导县市区展开了一系列的创新探索。1984年至1992年诸城市率先提出并推行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1989年寿光市三元朱村引进并创新冬暖式蔬菜大棚,并逐步深化发展形成了“诸城模式”“寿光模式”。“诸城模式”起源于商品经济大合唱,通过贸工农一体化,过渡发展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相继推行的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农村社区化发展,形成了农村全域创新的系列经验。“寿光模式”主要是以蔬菜产业为核心,通过模式创新、市场建设、科技推广、标准引领,推动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发展为路径的“六位一体”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两种模式的切入点不同、方法路径不同,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是一致的。在诸城和寿光的引领带动下,各县市区相比借鉴、比学赶超,相继形成了寒亭区的“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青州市的花卉专业市场建设、昌邑市的苗木基地生产、安丘市的名牌战略、高密市的区域化种养等经验做法,基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格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山东省委要求潍坊市总结提升各县市区的经验做法。市委、市政府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总结提炼前期实践探索基础上,充分借鉴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农业发展的先进理念,提出了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为“潍坊模式”形成奠定了理念基础。“潍坊模式”的灵魂是与时俱进。以产业化为核心的“潍坊模式”为什么能够持续引领中国农业发展?根本在于因时而变、持续进化,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农村的发展需要和突出问题,创造当时背景下的问题解决方案。比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在全国率先提出农业产业化概念。1993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按照农业产业化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的意见;同年《农民日报》以“潍坊:农业产业化发源地”为标题进行了宣传报道;1994年山东省委印发1号文件在全省推广潍坊农业产业化经验;1995年底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论农业产业化》并配发三篇述评,充分肯定了农业产业化思路和做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历史贡献是,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据统计,1978年至1992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而1992年至1995年年均增长25.6%。比如,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初期,针对当时农民工资性收入提高、纯农业收入下降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农业“三化”“三带动”“三变”战略,即实施农业产业化、国际化、标准化,加强市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科技带动,实现农民变职工、变民工、变市民。把潍坊农业引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使潍坊迅速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再比如,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大背景下,进一步突出农业国际化,2000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的意见》,把农业产业化链条延伸到国际市场,使农业结构由适应性调整转向战略性调整,让传统农业变身为创税、创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产业。进入新时代,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导向”要求,适应消费升级的市场趋势,把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放在调优调高上,突出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解决产量问题,以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解决产品质量问题,以个性化供给、品牌化运作迎接健康经济的到来,推动现代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可以讲,“潍坊模式”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时代与市场的变化,不断从供给侧发力,以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解决产量问题,以规范化、标准化生产解决质量问题,以个性化、品牌化运作解决效益问题,这些都是立足产业化经营,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农业质量、效率、动力的不断变革,促进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潍坊模式”之下的潍坊经验“潍坊模式”来源于县市区的创新实践,基于产业化经营,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是“五化”:(一)坚持市场化导向。把市场化作为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经营模式、运行机制的重要基点,充分发挥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尊重市场对农产品价格的作用规律。诸城商品经济大合唱、贸工农一体化都是落脚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由商贸部门提供服务,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农户按合同交售产品,形成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新型经济运行机制,搭建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桥梁。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抓住冬季鲜菜供应不足这一现实,以生产模式创新满足市场需求。蔬菜种出来,关键要卖得了。寿光市就兴建蔬菜批发市场,发布中国首个以蔬菜为主题的价格及流通指数,开创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通过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打造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市场主体是引领市场的关键。在产业化经营中,注意立足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环节的实际和特点,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农户与经营主体的产销衔接、合同订单、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更多农民走向市场。全市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分别发展到6.8万家、1.9万家、7227家。699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联结带动农户110多万户,带动农民增收16.5亿元。(二)坚持特色化发展。把特色化作为增强农业比较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立足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鼓励引导各县市区培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走“一县一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差异化发展道路,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度。经过多年的培育打造,全市形成了寿光蔬菜、青州花卉、昌邑苗木、昌乐西瓜、安丘姜蒜、诸城畜禽等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区域特色产业。据统计,寿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年产值110亿元;青州花卉种植面积13.1万亩,年产值85亿元;昌邑苗木种植面积12万亩,年产值15.76亿元;昌乐西瓜种植面积16万亩,年产值20亿元;诸城畜牧业年产值86.64亿元。依托这些特色产业,全市建成48个年交易额过亿元的特色农产品市场。为扩大产业影响,坚持以节会推广产业,以产业提升节会,培育形成了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中国(青州)花卉博览交易会、中国(昌邑)北方绿化苗木博览会、中国(昌乐)西瓜节等众多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节会,目前已成功举办19届菜博会、17届花博会、22届苗博会,有力提升了潍坊农业的影响力。(三)坚持品牌化经营。把品牌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引领工程,充分发挥潍坊农产品品质优势,有效融合现代科技和潍坊农耕文化,着力完善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评价体系、营销推广体系,集中推出了一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起中国食品谷、中百大厨房、诸城外贸、得利斯等一批企业品牌,发展起潍县萝卜、寿光蔬菜、青州花卉等一批特色地域品牌,形成了“潍坊农品”的区域公用品牌。目前,全市共创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个、省级22个,有6750个农产品注册了商标,“三品一标”总数达到768个,28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产品认证,19个农产品获全国驰名商标,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个、企业产品品牌22个。品牌建设离不开标准支撑。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程标准化,做到有标可依、按标生产、依标管理,探索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目前,全市已经制定400多项地方性标准规程,其中寿光已累计制定推广35项技术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将蔬菜生产全部纳入标准化体系,正在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另一方面,加快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全市已建成4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2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6处国家级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四)坚持国际化引领。把国际化作为倒逼农业转型、拓展新空间的大战略,依托地方特色培植壮大出口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逐渐形成诸城肉鸡、寿光蔬菜、安丘葱姜蒜、昌乐肉鸭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出口生产基地。全市区域性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基地达到120多处,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400多家,500多种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出口到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凭借良好的农业对外开放基础,2013年潍坊市组建了国际农业合作中心,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地级市农业对外合作专门工作机构;2017年又被认定为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之一,农业国际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规模和层次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东亚畜牧交易所、中美农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开放创新平台相继建成运营;国际分子育种中心已经运行,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共建的中荷农业创新培训中心加快推进;潍坊进口澳大利亚肉牛口岸获批建设,首批进口澳洲活体肉牛已上岸并加工分销;鲁新欧·青州号国际货运班列实现常态化、定期化运行,福田雷沃重工、昌邑康洁环卫等企业在投身“一带一路”战略中拓展了新空间、实现了新发展。(五)坚持系统化引导。“潍坊模式”形成的过程,既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注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农业产业化的提出,就是潍坊市委、市政府在全面总结以诸城市为代表的县市区经验做法,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经系统调研、专家论证、反复研究率先提出的。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也与政府强力推动密不可分,第一批蔬菜大棚示范成功后,当时的寿光县委、县政府便号召每个机关单位在农业园区建设试验棚,此后围绕扶持壮大蔬菜产业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并严格督导落实,保证了冬暖式大棚种植迅速推开。诸城农村社区化发展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引导、系统推进,从2007年开始,利用两年时间,规划建成了208个农村社区,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创新了农村基层治理模式。“潍坊模式”的深化升级路径“潍坊模式”对推动全市“三农”工作发挥了关键作用,对全省、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相比,许多方面亟待完善提升。必须准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历史方位,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的核心要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和“七条之路”“五个振兴”的要求,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的经验做法,立足新时代新要求新特点,进一步深化升级“潍坊模式”,赋予“潍坊模式”新内涵,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更多的潍坊智慧和潍坊方案。抓牢核心,持续深化升级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潍坊模式”的核心,也是潍坊农业的优势。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立足已有的产业化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提升。一要选准聚焦特色产业。寿光蔬菜产业发展的实践说明,要想培强做大一个产业,首先要选择与本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特色产业,同时要以持久的耐心和足够的定力,集中力量,集聚资源,持续推进,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和产业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中,在讲特色农产品时,讲到了寿光的蔬菜、青州的银瓜、潍坊的萝卜等在全国享有盛名,再加上近年来培育形成的青州花卉、昌邑苗木、诸城畜禽等一批有影响力特色品牌,这些都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应当按照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要求,合理确定农业功能区,明确发展重点和主攻方向,以农业园区、特色小镇为载体,进一步培强做大区域特色产业。二要培强做大产业龙头。农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化的领军力量,也是乡村振兴的“火车头”。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不小,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3000多家,但多是一些规模较小、档次较低的农产品粗加工企业,缺少精深加工度高、辐射带动力大的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9家,其中我市12家,但仅诸城外贸、得利斯2家企业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我市每年产出全国0.72%的粮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0.6%的水果,禽肉、蔬菜出口量分别占全国出口总量的1/8、1/18,农产品精深加工空间巨大。建议针对性筛选10家重点企业集中培育,打造成集科研、生产、营销、服务为一体的骨干龙头,带动主导产业上档升级。三要牢牢抓住关键环节。种子、标准、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种业处在农业产业链条“微笑曲线”的前端,利润最高,必须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应立足我市实际,以蔬菜种业为突破口,引导重点种业企业兼并、整合、重组,支持育种人才、技术、资源依法向骨干企业流动,特别是在科研立项、基地建设、品种审定、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着力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现代种业集团,在潍坊打造中国蔬菜的种子“硅谷”。标准是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阀”,是农业品牌的“敲门砖”。要围绕健全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制定与推广,严格按标生产、依标管理,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全程标准化。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高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组织生产,探索制定更为高效的企业标准;发挥我市蔬菜标准和技术集成推广优势,加快建设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农业标准、技术集成输出中心。目前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农业设施装备,是影响先进农业科技标准化应用、引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关键因素。潍坊是制造大市、农机装备生产大市,2017年农机产业总产值1380亿元,分别占全省、全国的1/2和1/4。在农机装备、铝型材、LED、机器人、地理信息、云计算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应该将智慧农业设施装备制造作为我市重大战略性产业,支持大型企业进入相关领域,引导高校院所与骨干企业联合攻关,强化先进农机化技术的储备和研发,建设全球一流的智慧农业设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聚焦聚力,始终向创新要活力要动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纵观“潍坊模式”的形成过程,始终贯穿着创新这条主线,凝聚着一代代潍坊人的探索实践。乡村振兴是一个持续的、渐进的、长期的过程,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必须把创新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顶层设计,脚踏实地落实,闯出更多“潍坊经验”、充实丰富“潍坊模式”。一要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统筹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制、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农村投融资、农村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社、资产合作社、农村劳务合作社建设,引导村庄加快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二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放眼全国、全省,潍坊的农业科技优势并不突出,特别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力量薄弱,严重制约农业科技水平提升。下步,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到核心位置,突出强化基层科技力量配置,瞄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沿和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突出短板,针对性开展工作,加速农业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潍坊样板。三要尊重和引导好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乡村振兴的重点在基层、主体在农民。今年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强调发挥“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寿光冬暖式蔬菜大棚从最初建设,到后来一系列技术改进、设施升级、先进管理方式发明,都是农民在实践中创造探索的结果。正是这种立足实践、持续创新的精神,使寿光蔬菜产业始终保持了旺盛生命力。乡村振兴是涉及“三农”问题的全新课题,许多领域、许多方面都需要创新。要善于引导鼓励农民创新实施先进生产模式,充分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将广大农民的聪明才智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强大能量。要树立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引导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强化融合,突出“潍坊模式”时代性和引领性。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要围绕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动人口、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着力在城乡融合、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上取得新突破。一要推进城乡融合。关键是重塑城乡关系,将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在思路上,坚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工作上,围绕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下功夫,将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构建层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多重互补的产城融合城镇体系,加快推动人口、土地、信息、技术和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要推进三次融合。重点是大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按照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的要求,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会展、农事体验、养老养生以及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紧密结合,推动农业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加快推进种养加、产加销、游购娱一体化发展,做优做精农业体验、休闲采摘、特色民宿等业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综合体、田园综合体,发展庄园式现代农业、园林式观光农业、体验式休闲农业,推动重点区域实现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品变礼品,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这方面,诸城等地进行了积极探索。要注意总结完善,筛选一批不同发展模式的农业“新六产”典型,更好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三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融合。主要是坚持绿色、循环、生态方向,发挥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作用,推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内部产业相互融合,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利用的产业体系。建议筛选确定一部分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区,以点带面,推动农业复合型发展。拓展领域,丰富完善“潍坊模式”。过去,“潍坊模式”更多关注的是产业领域。而乡村振兴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是农业农村全面发展的系统化工程。应进一步丰富完善“潍坊模式”,实现由产业发展为主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转变。一要聚焦“三生三美”。前期,省里已经出台《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及五个专项工作方案,提出“实现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要求,这是全省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潍坊模式”深化升级的着力点。要对照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特征,针对性落实好“三生三美”要求,让“潍坊模式”继续引领时代潮流。二要高度重视人才建设。唱好乡村振兴这场大戏,人才是根本保证,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外来人才,使各类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活。建议充分发挥我市职业教育优势,下气力办好潍坊职业农民学院,健全培训网络,完善政策措施,按照“学历+技能+创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方向和定位,有计划地推进职业农民培训,创新农民教育“潍坊模式”。三要突出社区服务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我市共有6070个行政村,部分村庄劳动力匮乏、公共服务不健全、“空壳”化问题突出,难以有效吸引资本、人才、信息等要素资源。农村社区这一平台,顺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求,有利于聚集延伸公共服务,便于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已成为集公共服务、要素集聚、社会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良好,全市现有848个农村社区。要进一步完善社区规划,提升档次标准,拓展服务内容,培育区域特色,做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宜居、宜业、宜游“三宜一体”,社区、园区、景区“三区同建”,使其成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重要载体和支点。贵在落实,建立科学高效的工作推进机制。乡村振兴,重在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并指出“如果不沉下心来抓落实,再好的目标,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变成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委政府必须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规划引导、强化督导推动,凝聚起乡村振兴强大合力。一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调研座谈中,基层不少同志特别是农业一线的同志反映,这些年我市对农业的重视程度相对弱了,无论是领导力量配置,还是扶持政策倾斜,都在弱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写进党章,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视高度,农业农村工作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升级“潍坊模式”,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形势变化,进一步调整充实全市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力量。建议市委、市政府组建高规格的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调整充实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工作人员力量,统筹协调指导全市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实施。二要制定高层次的乡村振兴规划。高标准制定《潍坊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和专项工作方案,在理念、模式、机制、操作步骤等方面对标苏、浙、粤等先进地区,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工作标准,健全评价体系,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制定一个高质量高水平的规划体系。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完善提升本地乡村振兴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工作方案,创出特色优势,打造示范工程。三要健全完善高效的督导推进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正向激励机制,鼓励各县市区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进一步激发基层深化升级“潍坊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更多好的经验做法,全面丰富提升“潍坊模式”,形成更多更有成效的潍坊乡村振兴模式。

文章来源:《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网址: http://www.sdnygcxyxb.cn/qikandaodu/2020/0819/478.html

上一篇:山东省节水措施在农田水利灌溉中的运用分析
下一篇:山东农业,搭上科技快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投稿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版面费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论文发表 |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